在多重宇宙中,有無數個自己,今天在地球上的你,也許在另一個宇宙中是一個武術大師,或是乞丐也說不定。透過「宇宙搖」的科技,你可以和多個自己產生連結,並且擁有他們的技能,是不是很酷呢?
雖然故事設定很酷,但是其實在講的是家庭問題,包含了親子問題和夫妻問題。媽媽忙著稅務之類的瑣事,所以並沒有好好地關心自己女兒;而夫妻之間情感複雜又矛盾,正面臨著離婚危機。
在另外的宇宙裡,你我的關係有更好了嗎?當初如果不選擇在一起,如今是什麼光景?有更好的事業?沒有經歷甜蜜過的婚姻?
多重宇宙萬萬千千種,變成石頭的模樣,沒有肢體動作、沒有嘴巴說話、沒有文字語言,只有「心靈的交流」,是不是才更適合談心?其實當我看到女兒石頭滾下了懸崖,媽媽石頭跟著滾了下去的那幕,真實地覺得感動。這大概是我看電影時,第一次在沒有「人」當演員的場景,感受到充滿親子情感的戲了。
其實,在每個宇宙裡,看似活著比自己好的那個自己,也有著他困難的另一面;也許,現在看似走道盡頭的人生,其實未必是最糟的結局。當雙方能夠互相諒解,夫妻和母女的心結就能夠打開。雖然這部電影拍得很酷很不平凡,但劇情背後要探討的,是那種很平凡常見的家庭議題。
我可以理解,有人相當喜歡這部影片。用「宇宙搖」來包裝了家庭議題的戲其實還滿酷的,大概也是這部電影的亮點。但老實說,我個人其實不特別喜歡。
論到劇情以外,這部影片的字幕翻譯造成了很大的爭議,究竟是忠於原味的直接翻譯,或是像戲院字幕那樣「腦洞大開」?要如何才是比較好的表現呢?
其實,我覺得「翻譯」本身就是一個麻煩的東西,而且美國文化與台灣文化必定有許多相異之處,本來電影字幕就很難百分之百翻譯出電影創作者的原意。
例如中文常見的雙關用法,其實英文裡也很常見,但不太可能在字幕裡表達出來。既然是雙關,那就是有兩種意思,在翻譯的時候就很難一口氣將兩種意思都翻出來。
所以翻譯的取捨相當重要,如果有一堂翻譯課,我想《媽的多重宇宙》的例子,應該是教授可以拿來研究的目標了。
到底翻譯得好不好,大家各有不同論述,我也無法下個定論。像是《辛普森家族》的電視動畫翻譯,大家不都是看得笑呵呵?畢竟將美國的時事梗原汁原味呈現,一般台灣觀眾也看不懂吧?
但我真的看不懂「武媚娘缺愛」(剛才上網查,似乎是「武媚娘愛缺」)是什麼意思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