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程再搭965,這次目標是從猴硐走到不厭亭。
這次1280這天出門比較晚,來到猴硐已是午餐時間,先到車站前的麵店吃飽了才上路。
記得好久好久以前來過猴硐,當時似乎還沒有貓村這樣的稱呼,連運煤橋也沒有整修,巨大廢墟就像是沉睡了一般躺在那裡。站前的麵店似乎早就習慣冷清的街道,樸實地冒著蒸氣。
當時的觀光客也比現在少,但並不是完全沒有觀光客,很有小站的感覺,我很喜歡。
現在的猴硐因貓村而聲名大噪,帶來了觀光人潮。還好,我是平日造訪這裡,站前的商店街應該沒有假日般的擁擠,街上的7-11準備新開幕,小站的感覺已經沒有了。
上了運煤橋,我在橋上靠近車站的一端稍作停留,順便拍拍照。當我拍完照準備要過橋時,樓梯上來兩位日本來的觀光客,應該是一對情侶,男的拿起相機,我想他是想要拍照,所以就停下腳步讓想要給他先拍照,但對方卻很有禮貌地要讓我先(不知是要讓我先過橋或是拍照?),大家比手畫腳用破英文,對方才知道瞭解我的意思。
在運煤橋對面的猴硐坑有坐礦車的體驗,不過平日似乎生意不怎麼好。因為票價不便宜,所以就沒有去坐。
接著就去走大粗坑步道,從火車站步行到登山口大約半個小時,山裡慢慢開始起霧了。
要進到步道前,我先去探訪了「昇福坑」。
會找到這個地方,是因為在網路上查資料時,發現這個廢棄礦坑位於大粗坑步道登山口附近,所以就順路看看。不過因為距離猴硐車站較遠,也不是觀光景點,所以沒有指標。我原本已經放棄尋找爬上登山步道了,後來卻因為看到疑似礦坑口的平台,所以又折返多繞了一下路才找到。
這個礦坑當然已經封閉,不過坑口仍留有運煤台車道遺跡,坑內也停放著台車。附近沒有整理,比起菁桐站後面那個現在變成奇怪樣貌的「石底大斜坑」,這個地方自然許多。
步道爬得越高,就越感覺得到霧氣越濃,到後來能見度大概連一百公尺都不到,霧裡就像是有什麼東西要出來似的,算是我近期以來相當難得的登山經驗。
後來繞過一個轉彎,突然聞到有人在焚燒東西的怪氣味。再往上爬,霧裡真的有什麼東西齜牙咧嘴地跑出來了。
原來是到了大山國小的遺址,據網路上寫,這群野狗很兇會吠人,但不會咬人。好在網路上資訊正確,不然我就只好拿出摺疊傘……
一位中年大哥正在燒垃圾,這就是奇怪異味的來源。此時,煙霧混雜在白色霧氣之間,濕濕涼涼的空氣中,可以看見廢棄的兩層樓房舍。與大哥閒談之中才了解,這裡以前是礦業聚落,他每天都會來這裡整理整理。
這些房舍怎麼看都像是危樓,有些柱子的鋼筋都裸露了,雖然是登山步道旁的重要歷史紀念物,但因為是台金公司的私人土地,所以目前也不能說整修就整修,大概也只能讓屋子在這裡繼續慢慢傾塌了。
稍作休息,就跟大哥告別。不久就登上「天空步道」。霧鎖石梯,如夢似幻,彷彿到了仙境。
接著就來到公路上。因為霧實在太大,能見度不高,很怕被車子撞到,只能戰戰兢兢地走在護欄旁邊,細細聽聞引擎聲,一有車子接近,就提高警覺。
大約半個小時,霧中傳來人聲,終於到了不厭亭。雖然是平日,但騎車、開車來的遊客很多,還遇到有學生穿著學士服來這邊拍畢業照,很是青春洋溢啊。我在這邊遇到一群來不厭亭野餐的人,有分好的肉啊麵包啊水果啊之類的,由一群台灣人和年輕的外國人組成,還請我吃橘子,很謝謝你們。
可惜起了大霧沒有視野,本來想等到雲開霧散的,但因為時間的關係,怕天黑了不能走步道,於是和這群人告別後快步下山,也許以後還有機會來到這裡。
接著有從公路走上著名的金字碑古道,這條古道是「淡蘭古道」的其中一段,以古道上的金字碑而得名。碑文以篆體刻寫,完全看不懂啊。
因為怕時間太晚天黑而加快腳步,但是步道濕氣太重又怕滑倒。其實如果慢慢走,享受一下山林中的氤氳水氣,也是不錯的。
回到猴硐後,又探訪了幾乎沒有遺跡的猴硐神社。此時,運煤橋上街燈亮起,晚上索性去基隆吃,再回瑞芳坐965。因為時間沒算好,回到瑞芳時車子剛開走,最後等了近一小時,搭了乘坐率不高的末班車回家。
※
第一次PO在痞客邦後,竟發現日本觀光客那段文字敘述太隨興,其實不大對,勉強地搜尋記憶深處後,再度修改成現在的樣子,特別註記在這裡(笑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