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天放假,沒有走得很遠,搭上公車,去萬華散步。
上下班搭公車常經過萬華,這個台灣很早就開發的地方,充滿著許多台北人的故事,我其實想要好好逛萬華很久了。
首先來到的地方,是仁濟療養院舊址,這裡是過去收精神病患的地方。可以想像,在那個精神疾病還沒有被重視的年代,這裡不知成了多少人的安慰,精神疾病與一般疾病不同,照顧精神病患想必是要花更多的心思吧。
艋舺大道旁有一堆的老舊房子,是個拍照的好地方。過了艋舺大道後,不遠處就是糖廍文化園區。
台灣曾是糖業王國,過去台灣的糖外銷帶來不少外匯收入,現今因為台灣的製糖成本太高,所以目前僅剩下虎尾與善化兩座糖廠仍有在製糖。至於我喜歡的台糖小火車,有轉型成功的,就發展成觀光小火車;未轉型成功的路線一一停駛,成為鐵道迷廢線踏查的路徑;最後,目前僅剩下虎尾糖廠使用鐵路運送原料,還保留著上個世紀的鐵道風景。
大多數人都知道台灣的中南部製糖業發達,但知道台北也有糖廠的人卻是越來越少了。萬華的糖廍文化園區,就是過去的台北製糖廠。據現場志工劉先生所說,自己的祖先原本是這塊地的主人,日本人來台灣發現這塊地不錯,就拿來蓋工廠了。
日本人徵收劉家土地時,究竟有沒有給予補償,劉先生本人也不太清楚了。這塊地位在縱貫鐵道一旁,又是新店溪和大嵙崁溪(今大漢溪)合流處,水運、陸運發達,是工業中交通區位優勢之處。當時工廠有鐵道線與縱貫鐵路相連,卸貨用的鐵道線兩側皆有月台,是為了增加卸貨效率。
當時的原料,除了利用卡車以外,也有使用輕便軌道台車的紀錄。除了淡水河、新店溪、大嵙崁溪沿岸以外,台車軌道竟然還跨過新店溪,到了板橋、土城一帶。據劉先生所述,當時的製糖原料,最遠是從石門水庫附近運過來的。
目前園區內仍留有過去的月台和倉庫,是以前鐵道曾經來過的痕跡。在園區內的台糖火車頭,其實是從另一處糖廠花費一元買來,作為鐵道曾經存在的意象。不過,劉先生表示,當時在整建園區的時候,園區步道是直接覆蓋在鐵道上的,所以若是挖開園區,應可以找到過去的火車軌道的。
我其實很喜歡像這樣和長輩聊天,可以挖出許多在地的故事。聽完了劉先生的故事後,我來到了環南舊公寓。
這其實就是萬華的一個老舊社區,整體建築橫跨了環河南路和和平西路的路口,社區有自己的馬路天橋,真的很酷。露臺、走廊、欄杆、階梯、磚牆,都是我喜歡的老舊顏色。據說這裡也成為年輕人拍照打卡的好地方。希望大家來的時候,要小心不要打擾到社區住戶。
接著我到了廣州街夜市,有時晚上會來這裡吃宵夜,算是我相當熟悉的地方。然後我到了西昌街夜市,下午這邊有很多人擺攤,類似福和橋跳蚤市場那樣,可以尋寶,常常可以見到很酷的東西。最後,我來到剝皮寮歷史街區,我記得這裡好像是因為電影《艋舺》爆紅的景點,是過去清代的商業聚集之所。
此外,我對這個地方的印象,還有特種行業。從廣州街夜市到剝皮寮附近,其實上下班轉車、覓食的時候常常經過。站街的拉客女性、報價等著客人的皮條客常見於暗巷口招攬生意。後來經過掃蕩,加上疫情影響,目前已沒有像之前那樣猖獗。不過夜晚一到,還是可見許多「老司機」在這邊繞來繞去。
娼妓這種古老行業,有需求就會有供給。正所謂殺頭的生意有人幹,沒錢生意沒人做,就看是要設立好的管理制度,或是要走入地下化而已。
其實我今天走的只是萬華的一小部份而已,就看見了萬華許多不同的面相。除了今天逛過的地方以外,在那舊城區裡的其他街頭巷尾,相信仍有不少的故事,等著你我去發掘。